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薪火传承铸精品,培根铸魂育新人——访谈三位出版前辈
来源: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发表时间:24-05-07 10:06:12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出版社关工委积极响应学校关工委号召,立即行动,成立了以关工委主任、社长高大力为组长、关工委副主任蒋民昌、工会主席李杰为副组长,青年编辑黄佩、马丹、张英歌、杨兰为组员的访谈小组,分别邀请了出版社原副总编王夏林、首任编辑部主任李珂、资深校对郭生儒,于2024年4月26日在出版社“职工之家”开展了“四个一”(讲述一段历史、关爱一批青年,了解一位老人、增加一份阅历)访谈活动,收获颇丰。

/Users/mac/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picturecompress_20240506165835/output_5.pngoutput_5

半路出家结缘出版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西北工业大学在1985年2月成立了出版社。随着出版社的发展,科技类出版专业人才紧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学校意识到必须从内部挖掘和培养人才,王夏林、李珂、郭生儒等老师更是主动响应,毅然转行,全力投身于出版社的建设之中。王夏林老师生于1942年,已经82岁高龄,他曾任教于学校航海学院,做过型号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曾任出版社副总编。李珂老师生于1939年,已经85岁高龄,与王夏林老师经历相似,都曾任教于学校航海学院,出版社刚一成立,她义无反顾地来到出版社,属于砸钉挂牌人并任第一任编辑部主任。郭生儒老师生于1934年,已经90岁高龄,他曾任教于学校外语学院,也做过翻译,在51岁时与出版结缘。

三位老师均是半路出家,由教师的身份转变为编辑的身份,曾经的学生可能是现在的读者,曾经的同事可能成为自己的作者。身份有所转换,却一直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依旧奋战在教育事业中,通过各自的努力和方式,迅速攻占出版高地,成为行家里手,努力去做好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文化“枢纽”和“桥梁”,秉承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服务的宗旨,履行传播知识、传承文化、传递文明的职责和使命,为学校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边学边干边提高

从教学、科研岗位到出版领域的跨越,王夏林老师非但没有畏难,反而以积极的姿态拥抱这种变化,不断结合行业更新自己的知识,长期耕耘,在行业中站住脚。“出版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人在这份文化事业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与责任。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必须及时跟进。”“那个时候,并不是自己想干什么工作就能干什么工作的,都是分配在哪里,就在哪里干下去。有的人会在自己的岗位干一辈子,可能干得很好,也可能干得很一般。可现在社会发展很快,知识更新也很快,要想干好一份工作,就必须让自己的知识更新速度跟得上社会发展的速度。我刚被调入出版社面对全新的工作流程时,去图书馆借了好多本关于编校的图书,向书本学习,迅速掌握了编校知识,这也为我后期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Users/mac/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picturecompress_20240506165835/output_1.pngoutput_1

王夏林 82岁

西工大出版社原副总编辑

“最早的时候人也少,当时编辑只有两三个人,其实也不是只当编辑的,啥都弄,什么都干。”“从选题到出书这一系列的事,编辑要把关。当时我们几个人也是一边干一边学,不懂就问。也会到其他出版社参观、学习,我们还去了一次北京科学出版社,学习人家的经验,人家老编辑该怎么弄,给我们传授经验。所以高质量的图书和编辑的素质都是很有关系的。总的来讲,所谓新手,来了以后也是边干边学,多看一些书,多看一些资料来丰富自己,来完成自己的任务,积累多了就成为一个技能高手。”尽管当时编辑团队的人数有限,但李珂老师并没有因此而退缩,而是把在学院积累的教学、科研工作的经验带到出版社,在编辑工作中不断钻研与进步,积极地去其他出版社学习,汲取经验,吸收新的知识。

/Users/mac/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picturecompress_20240506165835/output_2.pngoutput_2

李珂 85岁

西工大出版社原第一任编辑部主任 资深编辑

“既要不断输入社会要素,以充实自己的存在,又要不断输出个人自身要素,以表现自己的存在。”这是在来出版社之前,郭生儒老师的座右铭,“在刚来出版社时,不了解出版的方针政策和具体编校规范,我只能反复翻看《校对手册》,封皮掉了,再粘上去,装订线断了,再装订一次,如同孔子晚年习《易》,韦编三绝。”到出版社两年以后,郭老师在不断的充实和积淀下,陆续在省内外和国家级的编校类期刊发表文章,累计发表出版类学术论文60余篇,深得同行好评。他也将座右铭具体化为“干什么学什么,边干边学,急需先学,学以致用;得什么写什么,随得随写,为发而写,写以提高”。“干什么学什么”中的“干”,不是爱一行干一行,而是干一行爱一行,干什么就要爱什么,就要把它干好,“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内外双修,这样才能把编校工作做好”。

/Users/mac/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picturecompress_20240506165835/output_3.pngoutput_3

郭生儒 90岁

西工大出版社原资深校对

担当使命甘奉献

在王夏林老师心中“编辑工作就是给作者、读者做嫁衣。它就像裁缝,将作者的思想、文字细细剪裁,使之更加合身、得体,最终展现给作者的便是经过编辑之手的成品。而这个过程,既是对作者才华的尊重,也是对读者期待的负责。”而谈到编辑工作的成就感时,他说:“编辑工作本身的性质决定了编辑是幕后工作者,但当我们用心血打磨的书籍赢得作者与读者的双重认可时,这种成就感是无价的。对于编辑个人来说,在行业中的奋斗过程是实现个人价值的体现,但同时,在工作过程中对作者的作品进行完善,使其成为拥有社会效益的产品,最终得到作者和广大读者的认可,这也是个人价值在社会中的提升。”

李珂老师深知作为编辑具备政治素养和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她强调,“编辑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才能更好地履行出版使命。编辑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是提升编校水平的必要前提。作为编辑,接了书稿首先要在政治上把关,因为这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是广大读者需要阅读的一些书,因此要把好政治关。再一个就是文化素质。出版的书跟教学时拿个教材给同学讲课还不一样。编辑必须把这个思路吃透。咱们搞理工科的,文化素质必须与政治素质齐头并进。所以说对编辑严格要求还是很重要的,因为他在出版社当中所占的位置也是很重要的。”

郭生儒老师将编校工作比作采撷与酿蜜,“做编校,就要广泛采撷,才能扩大自身的内储知识量,就像蜜蜂采蜜一样,采的花越多,酿的蜜越多,这就意味着提高编校能力的关键在于积累;其次,积累错例也是一种能力,积累的错例越多,编校质量就越能提高;再次,做编校,要编编相长、编校相长,不能脱离实践,否则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编校能力就很难提高;最后,在这些基础上深度开发,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新旧整合,找出规律,从而指导下一步的行动。这就是所谓的来自实践、高于实践,最终要上升成理论”。郭老师更是将他从业以来积累的编校学习资料整理成册赠与后辈,这些宝贵的资料至今仍在后辈编辑中流传学习。

传承帮带续新篇

“希望年轻一代的编辑们能够保持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做好这份‘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因为正是这些看似默默无闻的努力,搭建起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要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坚持着对出版事业的热爱和追求,要以学习和进取的态度,为出版事业和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一,要保持宏愿、坚定志向,做事就要心无旁骛;第二,要修身养性、大公无私,不能只考虑个人名利;第三,要勇于奉献、自强不息。”

……

在三位老师一声声的叮嘱及殷切期望中结束了此次访谈,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老一辈出版人的坚韧和担当。作为新一代出版人,我们将以他们为榜样,不断汲取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品质,努力提升自我,开启出版社发展新篇章。继续秉承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服务的宗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与学校相匹配的一流大学出版社,讲好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西工大故事,为学校“总师型”人才培养和“双一流”建设贡献出版力量。

/Users/mac/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picturecompress_20240506165835/output_4.pngoutput_4

摄影:刘新科 撰稿:黄佩 马丹 杨兰 张英哥 来源:出版社二级关工委

审核:高大力

关闭